七大古都是哪七个,盘点历代王朝首都城市历史名称

提问时间:2022-09-30 13:44:33
我国七大古都分别是:西安、洛阳、南京、北京、开封、杭州、安阳。这些地方是古代历代王朝常设的首都地点,往往在军事或者经济上有重要地位。

中国历史悠久,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,而在这历史长河中,王朝的兴衰更迭历历在目,不过在这其中,总有几个地理坐标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的首都,成为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中心,那么下面就来盘点一下我国的七大古都吧。

七大古都是哪七个

我国的七大古都分别是西安、洛阳、南京、北京、开封、杭州、安阳。这些城市是历代王朝常设的首都位置,往往在军事或者经济上有重要地位。

七大古都历史名称

西安历史名称

西安古称丰镐、咸阳、长安、常安、镐京、大兴、西京等。

1、西安,在西周时称为“丰镐”。“丰镐”,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。

2、秦都城咸阳,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,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。

3、公元前202年,刘邦在长安(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)建立西汉王朝。刘邦定都关中,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,立名“长安”,意即“长治久安”。

4、王莽称帝,曾改都城长安为“常安”。

5、隋开皇二年(582年),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。隋开国之初,都城仍在长安旧城。

6、唐朝定都长安后,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,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。

7、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,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三月,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,改奉元路为西安府。

洛阳历史名称

洛阳在历史上的名称有:斟鄩、西亳、洛邑、雒阳、洛京、京洛、神都。

1、斟鄩

斟鄩(zhēn xún),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,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  。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。斟鄩位置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。

2、西亳(bó)

据说是偃师在商代的地名,其位置在豫州的河、洛之间,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 ,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,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。商代洛阳在帝乙、帝辛时的甲骨卜辞中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,称为“洛”或者“洛师”,可能为商代的西亳城。

3、洛邑

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,洛阳“八方之广,周洛为中,谓之洛邑”,为最早的“中国”所在地,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。《尚书》称“土中”、“洛师” 、“洛邑” 、“新邑洛”、“东国洛”。何尊铭文称“成周”、“中国”、“王城”等。洛邑瀍水两岸分布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两座都城。

4、雒阳

洛阳市,简称“洛”,别称洛邑、洛京,河南省地级市,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,河南省西部,东西长约179公里,南北宽约168公里。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,东邻郑州市,西接三门峡市,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,南与平顶山市、南阳市相连。

5、洛京

有两种释义,一为唐朝的东京洛阳,时人又称洛京。二为五代唐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定都洛阳,因当时另有东京兴唐府,故称洛阳为洛京。三年,改兴唐府为邺都,洛京复唐号称东都。

南京历史名称

南京的古称有金陵、秣陵、建邺、建康、集庆、江宁、应天等。

春秋末年:治城——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,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。

公元前473年:越城——越国灭吴后,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,是在南京主城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,南京主城地区建城的开端。

公元前333年:金陵——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,金陵之名源于此。

秦汉:秣陵——术士对秦始皇说:金陵有天子气。秦始皇大为不悦,命人开凿方山,使淮水流贯金陵,把王气泄散,并将金陵改为秣陵。

三国至南北朝:建康——孙权在此建都,改秣陵为建邺。后改称建康。此后,东晋、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,故南京有“六朝古都”之称,

隋朝:蒋州、丹阳——隋平毁建康,统于蒋州。至隋大业三年(607年),废蒋州,置丹阳郡,江宁县属丹阳郡。

唐朝:金陵——唐朝初年置江宁郡,后置升州,再后改为金陵府。

南唐:江宁——升元元年(937年)建都金陵,改金陵府为江宁府。

北宋:建康——建炎三年(1129年)改江宁府为建康府,作为行都,为江南东路首府。

南宋:留都——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。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,并有抗金故垒遗存。

元:集庆路——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升建康府为建康路。天历二年(1329年),改建康路为集庆路。

明:应天府——至正十六年(1356年),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明太祖建都应天府,以为南京。

清:江宁府——1645年,清军兵临江南,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,改应天府为江宁府,成为江南省省府。

1853年:天京——太平军攻克南京,建立太平天国,改称天京,建都11年。

1864:江宁府——同治三年复称江宁府,辖江宁、上元等县。

1912年至今:南京——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,改江宁府为南京府。

北京历史名称

北京的历史名称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: 蓟城、燕都、燕京、涿郡、幽州、南京、中都、大都、京师、顺天府、北平、北京。

一、蓟城

史书记载,公元前11世纪,周武王克商以后,封帝尧之后人于蓟,封召公爽于燕。另一说周以前就有燕国,后燕国并入蓟国,蓟国以蓟城为国都,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。秦灭燕后,设蓟县,故址在今北京城。

二、幽州

这个名字最早见于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燕曰幽州”,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。两汉、魏、晋、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,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带。

三、燕都

战国七雄中有燕国,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,其国都称为燕都。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。

四、幽都

唐代曾设置幽都县,辽代曾设幽都府,所治在今北京一带。

五、燕京

唐肃宗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,史思明称燕帝,以范阳为燕京。“安史之乱”平定后,取消燕京。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变动,可燕京这个名称广泛使用。

六、京城

长安成为国都后,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以前,称首都长安为京城。后来国都就指京城。北京成为国都后,也多称京城。

开封历史名称

开封市历史上的称谓有:老丘、大梁、浚仪、陈留、汴州、东京、汴京、汴梁等。

1、老丘

夏朝,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,史称老丘(今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),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。

老丘为夏朝中后期都城。春秋时期为宋国城邑。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约45里黄河大堤南岸的国都里村附近。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(今开封东北),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,共历六世,成为当时夏代政治、经济中心。

1998年春,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商开高速公路建设的文物勘探中,在位于国都里村北仅1.5公里的刘京寨的北部,探明一处较大型的古文化遗址,出土了具有夏、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残碎陶片。国内学术界多数人认为,今国都里村及其附近应是夏都老丘所在地。

2、大梁

大梁,是指战国时魏(梁)国都城,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。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。魏惠王三十一年(公元前339年,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),魏国都城自安邑(今山西夏县北)迁此。秦,设大梁县,属砀郡,郡治睢阳县(今商丘市睢阳区)。

3、东京

五代时期的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, 称之为“东都”或“东京”,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,成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。

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,时间虽短,但国家的租赋较轻,人民得到休养生息,同时,后梁定都开封,使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,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。

4、开封

西汉初,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,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,这便是“开封”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。

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三月,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河南,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。四月,朱元璋来到汴梁城考察。五月,改汴梁路为开封府,将开封县并入祥符县,至此两县合一,置河南中书分省,省治开封府。同年八月,以开封府升格建为北京,位居陪都,重建开封城,改土城为砖城。

5、汴州

北周武帝建德五年(576年),改梁州为汴州,这是开封称“汴”之始,由县治改为州治,失落了近百年的开封又逐步的恢复了元气,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。

6、汴梁

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。元朝初,沿袭金朝称呼,仍为南京路。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,改南京路为汴梁路,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。“汴梁”始而得名。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,建北京于汴梁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罢北京,复称开封府,为河南布政司治。领州四、县三十。

杭州历史名称

1、杭州古代名称分别是,余杭、钱塘、杭州、临安。公元前21世纪,夏禹南巡,大会诸侯于会稽(今绍兴),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,并舍其杭(“杭”是方舟)于此,故名“余杭”。

2、秦统一六国后,在灵隐山麓设县治,称钱唐,属会稽郡。西汉承秦制,杭州仍称钱唐。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;到了东汉,复置钱唐县,属吴郡。

3、隋王朝建立后,于开皇九年(589年)废郡为州,“杭州”之名第一次出现。

4、唐代,置杭州郡,旋改余杭郡,治所在钱唐。因避国号讳,于武德四年(621年)改“钱唐”为“钱塘”。

5、到了南宋时,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升为临安府,治所在钱塘。

安阳历史名称

安阳,古称相、殷、邺、邺城、邺都、邺郡、相州、彰德等,简称殷或邺。

1、北蒙——盘庚迁殷之前,殷称北蒙。

约公元前1300年,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“亳”迁来北蒙。

商朝人自称为“商”。

商朝覆亡以后,有人把他们称为“殷”。

2、安阳——东周战国末期(公元前275年)。
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,“廉颇攻魏之防陵、安阳,拔之。

”在《史记·赵世家》记载:“惠文王二十四年,廉颇将,攻魏房子,拔之,因城而还。

又攻安阳,取之。

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安阳。

3、邺城——580年,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,火焚邺城,相州、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。

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成为新邺城。

隋唐以后的邺、邺城、邺下、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,如李白《邺中赠王大》中的“邺中”及杜甫《石壕吏》诗中“三男邺城戍”等。

4、相州——401年,北魏在邺城立相州,取河(檀)甲居相为名,是为相州名称之始。

邺城仍属相州治理。

公元577年,北周灭北齐,邺城被焚,邺民全部迁至安阳。

安阳遂称相州,亦称邺郡。

隋、唐、宋都沿用相州一名。

5、彰德——1192年(金代),升相州为彰德府。

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。

明、清一直沿用,直到民国初年。

1913年,废彰德府,复置安阳县。

1949年成立安阳市,隶属平原省。

1952年,平原省建制撤销,安阳市为河南省地级市。

文章539
阅读64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