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,是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之一。南平也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。那么南平市是闽南还是闽北呢?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南平属于闽北。
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,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,位于闽、浙、赣三省交界处,俗称“闽北”,介于北纬26°15'-28°19'东经117°00'-119°17'之间,辖区面积2.63万平方公里,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,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特征。
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,辖二区三市五县,即延平区、建阳区、邵武市、建瓯市、武夷山市、顺昌县、浦城县、光泽县、松溪县、政和县,共115个乡镇、24个街道办事处,1601个村委会、69个居民委员会,136个社区居委会,截止2011年12月31日24时,南平市总户数921692户,总人口3133979人。
闽北、闽西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中原汉民的居住历史。在周朝的时候,已经有客家人居住闽地的记录。是古代中原汉民避难的居住地。有学者认为,客家之名,始于周朝。根据清福州闽学专家蔡永兼《西山杂记》载:“福建周时有七闽,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,三山之蜑户,剑州之高山,邰武之武夷,漳岩之龙门,漳郡之南太武,汀赣之客家,此七族称七闽。”可见,在周朝的时候,已经有中原汉人因为躲避战乱等原因,进入闽地居住。战国时期,战乱纷纷,又有中原汉人南下进入福建。汉朝时期,朝廷为了平定闽越,在江西和福建之间交界的武夷山地域,长期列兵布阵,平定闽越之后,又长期在武夷山地区布置军队守边。在三国时期,闽北、闽西、闽中设置了一系列的行政机构,说明这块地方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。闽北、闽西、闽中地区成了客家先民的聚居地。在以后的历次战乱中,闽北地区都接受了不少从中原而来,从江西而来的汉族移民,然后,移民又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转迁闽西、闽东、广东、江西等地区。闽北有古义和今义,古义指古闽越族生活的地区,也是中原汉人南下入闽最早开发的三府,建州、南剑州、邵武三府,包括今南平和三明几乎全部县市。今义的闽北,主要指南平市辖区,包括有南平市和邵武、武夷山、建瓯、建阳4个县级市以及顺昌、浦城、光泽、松溪、政和5个县。闽北多地残留着多出2000多年前汉代闽越对抗汉朝所修筑的古城遗址。汉武帝建元年间(公元前140年),闽越不服管辖,曾经多次叛乱。后来汉武帝派兵镇压并采用迁徙政策,“尽徙其民于江淮间,以虚其地”。这是历史上福建与中原人口第一次大交流。说明早在汉武帝时,江淮间已有大批福建人居住。而闽北成了闽越族和中原人共同生活的文化融合地。中唐以后,在北方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,闽北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,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北,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,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,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。
闽北一带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,在长期的时间里,闽北都是福建地区文化教育领先的地区。不少江南大姓在这片地区,都有很长时间的居住史。闽北、闽西北地区,现在还有将乐等纯客家县,而在罗香林的客家学研究著作中,福建的南平是纯客家市。事实上,闽北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之一,也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,今天仍然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