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县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化史,它是中国的书画艺术之乡,是中国葡萄之乡,它是哪个省哪个市的呢,来和小茄了解一下萧县的民俗文化吧!
萧县,安徽省宿州市辖县,徐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;地处安徽省北大门、徐州近郊,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、淮海经济区的中心部位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;素有“四省通衢”之称,是国家实施“一带一路”、“中原经济区”等全局性战略和安徽省实施“东向发展”、“皖北振兴”等区域性战略的节点。
萧县古称萧国,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,是汉文化、孝道文化的发祥地,有金寨文化遗址、花甲寺遗址等新石器晚期遗留的文化遗址,隋唐时期的萧窑遗址。萧县素有“文献之邦”“胜利之城”荣誉,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中国葡萄之乡、安徽省文物大县。
萧县境内有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,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—蔡洼风景区等景点。萧县由于黄泛冲击原因,形成了西南平原、故黄河高地和东南浅山区三个不同自然区域的结合体,主属黄淮冲积平原。萧县水系属淮河流域,属新汴河、故黄河、王引河3个水系;萧县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,属温带季风气候,兼有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。
萧县剪纸
萧县是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,而萧县剪纸,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,历史悠久,蕴涵丰富,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,表达了心中的理想、愿望,又美化了生活、环境,增添了祥和、喜庆、欢乐的气氛,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。
渔鼓道情
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,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。敲打渔鼓配上说唱,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。
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,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。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,蒙上猪护心皮,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。一人边演唱边伴奏,右手拍击渔鼓,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。
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,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,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。
萧县农民画
萧县农民画是安徽省萧县的传统工艺美术品。以中国画水墨写意著称于世。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,东北距徐州仅23公里。春秋时称萧国,为宋附庸。
萧县伏羊宴习俗
2000年夏季,安徽省萧县城南许堂五香羊头馆策划了伏羊节活动,第一次打出中国萧县民间“伏羊文化节”的招牌,得到了其他一些羊肉餐馆的积极响应。如今,萧县每年的伏羊节,吸引来了自江苏、山东、河南等地大约有30万食客。萧县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8项,数量在宿州四县一区中排名第一。
萧县坠子
萧县坠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戏曲剧种。是20世纪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,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基础上逐步形成的。具有“说、唱、噱、做”方面有自己独特风格、特色,典调优美,长于抒情和叙事。2008年,萧县坠子经安徽省文化厅审核,确定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鞭打芦花的传说
鞭打芦花的传说是萧县民间的故事,讲述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的故事。
帽山萝卜
萧县龙城镇帽山萝卜,皮肉纯青,味甜爽口似水果。又名水果萝卜、里外青、弯腰青,是帽山的特产,其历史悠久,古今响誉。相传帽山青萝卜已有600余年种植历史,清朝乾隆下江南路经此地,亲口品尝,赞不绝口。帽山青萝卜从此名声大振,清朝曾作贡品。
皇藏峪蘑菇鸡
皇藏峪蘑菇鸡是安徽省传统名菜,在砖砌的锅墙上,加上木材、旺火烧煮,文火慢炖、加上天然的蘑菇,大大的葱、姜、蒜、川椒、樱头椒等配料烧制而成的。
加上当地厨师独特的烹饪技术,做出来的味道、无论你是吃上一口蘑菇或是鸡肉,那麻辣的香味,都会让你回味无穷。
萧县面皮
萧县面皮,是萧县著名特产,安徽省区域性代表美食,在安徽萧县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,现流行于全国各地,尤其是淮北、宿州、徐州、苏州、上海、北京、南京、合肥、蚌埠、枣庄、永城、淮南等地区。
萧县面皮制作历史悠久,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。
将小麦面水放进面锣中蒸制成面皮,加入秘制辣椒油、黄瓜丝、甜榨菜、面筋卷、绿豆芽或调制而成。
萧县面皮具有皮薄、柔软、凉香、酸辣可口、四季皆宜的特点。
萧国圣桃
萧国圣桃是安徽萧县袁楼园艺场1982年在岗山白桃园中发现的自然实生芽变,后经无性杂交和多代繁育,于1995年选育成功。
经过7年全国多点试验和区域性示范,综合性状表现优良。
萧县白山羊
萧县从元代起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,尤其是饲养的优良白山羊,在徐淮一带享有盛名,萧县白山羊养殖已有300余年的历史。萧县境内植被保存完好,工业污染程度低,山丘谷地的草场上生长着各种优质牧草,每年5月至11月,牧草茂盛,为白山羊提供了丰盛的天然无污染饲料,12月至次年4月的枯草季节,有青贮作物秸秆和干草等进行补饲。
皇藏峪莪子
皇藏峪莪子,植物,3000多亩林木繁茂的山峪谷凹里都有出产,其中以瑞云寺周围以及,寺南双顶山、钻天峪、皇藏洞为多,狼窝、过山路等地次之。